点焊机安装调试流程介绍
一、分析待焊工件及焊接要求;
1、分析待焊工件材料;
不同材料,电阻率、热敏性、导热性、结晶温度区间宽窄不一;需求的焊接功率与电极加压力不一;
1.1
低碳钢电阻率适中,需求的焊接功率不大;塑性温度区宽,易于获得所需的塑性变形而不必使用很大的电极压力,结晶温度区间窄、高温强度低、热膨胀系数小,因而开裂倾向小;
1.2
不锈钢、镍、锌的电阻率高、热敏感性强,导热性差;——需求较小的焊接电流、较短的焊接时间及较高的电极压力;
1.3铜合金、铝合金电导率和热导率较高,塑性温度范围窄、线膨胀系数大;必须采用较大电流和较短时间;较大的电极压力,电极随动性好,才能避免熔核凝固时,因过大的内部拉应力而引起的裂纹;
2、分析待焊工件厚度及破坏力要求;
2.1
不同的厚度工件焊接,需求的焊接功率与电极加压力不一;越厚,需求的焊接功率、加压力越大;
2.2
同一材料焊接,破坏力要求越高,需求设置的加压力越大、焊接功率越高;
3、分析焊接部位形状及表面质量;
3.1
焊接部位越宽,可设置的电极截面越大,可选择截面规格范围越宽;截面规格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电极冷却速度、电极加压力及电极冲压速度;电极界面规格选择越大,需求设置的焊接功率越大;
3.2
焊接工件焊接表面粗糙,焊接拉力越不稳定;因此,焊接表面越粗糙,加压力需求设置越大,冲速要求设置越快;焊接功率要求设置越大;
4、分析待焊治具的设计;
4.1
焊接治具影响着员工的作业方式及效率;治具要便于取放;
4.2
焊接治具影响到最终的焊接品质;焊接治具要便于待焊部件平贴放置;
4.3
焊接治理要防误,不要因人为因素造成焊反、尺寸不对等品质异常;
二、电极材料的选定及电极设计
1、不同的材料焊接,选定不同的上下电极材料;
如电阻率高的镍片与电阻率低的铜片的焊接;与镍片接触的电极选择铝铜或铬铜;与铜片接触的电极选择纯钨、或钼;
2、电极头的形状取决于制品待焊部位的空间;电极截面规格既要考虑制品待焊部位的空间,又需要综合考虑电极冷却速度、电极加压力及电极冲压速度;要确保在焊接状态下,电极端头截面受热、电极相互冲压不变形;电极截面规格越大,焊接电流密度越小,焊接功率越大;(电极截面先端受热、冲击变形;电流密度减少,熔核变小;)
3、电极的设计要便与冷却及安装拆卸;
三、焊接条件的初步设定;
首先应检查焊机电源线、机头反馈线、气源气管、脚踏开头线等部位连接线的正确及稳定连接。
1、调整焊接治具底座及上下电极位置,使得制品待焊部位、上下电极中心正对;1.1 上下电极对焊时
调整下电极高度——平贴待焊工件下端面,锁紧固定螺丝;调整上电极高度,确保上下电极间距控制在气缸冲程范围之内;(电极截面越小,焊接功率越高,上下电极要求间距越小;——焊接部件表面质量越差,要求上下电极间距越大;
1.2 左右电极平行焊时
调整左右电极下端面的一致水平度,确保左右电极间整体不接触,并根据待焊部位调整合适的间距,锁紧固定螺丝;调整电极高度,确保电极与待焊部位的间距控制在气缸冲程范围之内;在关闭放电开关时,踩下脚踏开关使电极的下端面超出待焊部位的上端面2-8mm。
2、初步设定气压;
从0.1mps的气压开始,以0.01的步增气压,以电极对待焊工件表面不造成明显压痕为标准越大越好。(塑性温度范围窄,要求的焊接制品破坏拉力大,需要选定的电极加压力大;如0.3-0.5mm 厚度的两镍片无凸点焊接,搭接长度4mm;要求焊接后对拉破环检测力10kgf;可初步选定0.3mpa的气压进行焊接调试;)
3、初步设定气缸冲击速度;上下电极对冲,电极端面不变形;待焊部件放置在上下电极间对冲,,制品上没有清晰的印痕;上电极不抬头,冲头没有明显的振动;冲击噪音小;满足上述条件下,气缸冲速越快越好;)
4、初步设定预压弹簧刻度位置;(针对不同的凸点选择不同的预压弹簧;凸点大而高、要求拉力大,预压弹簧设置大,反之,则小;对线材焊接,线股大而多,预压弹簧设置大;)
5、初步选定焊接电流;
----以小电流步增方式步增焊接电流
厚板,股数多的线材,可初步选定较大的焊接电流;
6、初步选定焊接时间
——以短时间步增方式步增焊接时间。厚板,股数多的线材,可初步选定大点的焊接时间;
四、焊接电流C值选定试验
1、从1KA开始,以0.5KA的步增焊接电流,对焊接制品焊接,做拉力测试及焊接表面检查;一直到焊接产生 飞溅或打火花;且将焊接电流及对应的拉力值、表面质量记录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