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乃至服务机器人发展得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,就是没有跟人融合在一起,而机器人发展的下一个阶段,人机共融的模式将成为主流,制造服务将成为新的业态。
在跟上机器人发展新趋势的同时,龚黎明提醒,我国工业机器人目前国产化率不足30%,大量进口自日本和德国,特别是在成本占比约70%的伺服驱动系统、控制器、减速器三大核心部件上,亟待实现国产化替代。
“我国在‘中国制造2025’战略中制定了在2020年实现50%的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的目标,目前来看,形势不容乐观。”龚黎明说,国产化的关键是三大核心部件的国产化,但现在除国产控制器较为成熟、是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中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零部件之外,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交流伺服市场80%左右的市场份额,高端市场国内企业整体份额不足10%;国产品牌减速器占国内市场不到20%。
“我国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初步显现,小、散、弱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。”龚黎明告诉记者,除了在机器人成本结构中比重较大的减速机、伺服驱动系统、控制器都严重依赖进口之外,机器人的顶层架构设计和基础技术也被发达国家控制,“国产机器人并不具备显著成本优势”。
关键核心技术是利器。“发达国家不会轻易向中国转移或授权机器人核心技术、专利,我国机器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、技术合作研发进入中高端市场的阻碍还未完全扫除。”龚黎明认为,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,我国应该看到通信行业的前车之鉴,在制备预案的同时,正视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问题,认真发展国产机器人产业。